「在一個被值班、研究、準備面試的多方夾擊下,被打亂正常生活作息而失眠的凌晨三點,忐忑的點開Stanford寄來的郵件。看到上面寫著 we are pleased to offer you admission to the PhD degree,心中的一塊大石終於能夠放下。雖然只是一封沒有重量的電子郵件,但上面的每一個文字都乘載著大學八年期間不間斷自我探索的汗水及淚水。」
與物理的邂逅
陳乙軒高中時曾參加台大的開放式課程,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有濃厚的興趣。對陳乙軒來說,物理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可以用簡單的模型去解釋複雜的理論;了解部分之後就可以套用在其他領域上;也能更了解自然現象,以及世界正在發生的變化。陳乙軒最常問自己的一個問題就是 : 「有什麼東西是我還沒有嘗試過的?我還可以做些什麼讓自己獲得更多的經驗?」
不忘自己的興趣
雖然大學時選擇就讀醫學,陳乙軒仍不忘自己的興趣,從大二起開始雙主修物理系,想從更量化的角度來解釋各種自然現象。或許有人會好奇醫學與物理的關聯性,但陳乙軒認為醫學與物理之間某方面來說是相輔相成的。物理提供新的觀點去研究人體、解釋人體構造存在的意義,又或是藥物跟 receptor 之間分子的結合模式等等,無論是在生理學或是解剖學,都能用物理學的角度去解釋。不只醫學,陳乙軒認為物理就像是一種語言、一種觀點、一種可以透過不同的角度去詮釋事物的窗口。
在大四的時候陳乙軒參加成大第一屆的iGEM合成生物學競賽,學習如何設計基因迴路來使大腸桿菌獲得本來沒有的功能。大四升大五時,因為想多了解生技產品的商業化,透過校友的關係到Boston的一家創投公司實習。在Kendall Square這個生技蛋黃區內,他不斷地與各創業者互動,學習他們的特質以及商業經驗。在Boston的這段時間,也發現了奈米醫學的潛力。為了能夠對奈米醫學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回台後加入了現任科技部次長——謝達斌教授的實驗室,研究奈米藥物輸送治療感染症,也順利的這個主題發表了論文。在進行研究的同時,也加入了從謝教授實驗室技轉出去的新創公司,除了利用奈米醫學技術來做疾病檢測,參與到第一手的商業活動,從真正的業界人士中學習到其中的細節。
Fake it till you make it !!!
陳乙軒分享到,其實一開始雙主修物理純粹是因為興趣,當時還沒有認真想過未來會怎麼樣,也無法確定最後會得到什麼回饋。因為雙主修的關係,他比同屆的同學們晚了一年畢業。這一年的時間帶給陳乙軒很多思考的機會,思考如何讓自己在競爭的環境之中出類拔萃。陳乙軒做出的決定是:增進自己的能力、增加自己被看見的機會,等機會來了才會被選擇。他也分享到,如果想要雙主修,首先最基本的應該要先清楚修課規則、畢業學分,並且適當的安排課程時間,不要逞強;再來,還要保持著一顆好奇、能夠接受不同事物的心、要能抗壓,並且不要怕延畢這件事,對陳乙軒來說,花時間做能夠改變自己的事情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投資。
在求學過程中,陳乙軒也感謝醫學系願意幫助他辦理雙主修的事項,給他自由發展的空間,也感謝蘇慧珍校長支持學生在新的領域多作嘗試。另外,他也感謝化工系吳意珣教授,在教授的幫助下,陳乙軒才能夠去到Boston的創投公司實習;另外也感謝學校提供許多獎學金,如:國立成功大學永豐商業銀行傑出人才獎學金、成杏基金會、成大優秀高中生獎學金等等的資源讓學生得以使用。
「如何做一個特別的自己?」這對陳乙軒來說是一個深刻又重要的問題。申請Stanford 時他被問到 ”Why can you contribute the diversity of the entering class?” 這讓他發現,不論是撰寫申請文件或是回答面試問題時,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在話語中凸顯自己的獨特性,讓遴選委員能夠從幾百個世界名校的競爭者中看見自己。常常有人會問,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讓自己能夠做更多的事情、讓自己的經驗比別人更獨特?陳乙軒認為在探索職涯的階段,可以善加利用「80-20法則」——在20%的時間內完成80%的工作,用80%的時間可以完成320%的事情——相較於其他人用95%的時間追求100%的完美,多出了許多探索的空間。
「Fake it and you make it,想像未來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自己想要變成什麼樣子,並且按照理想一步一步去實現。多看書,多跟別人討論、激盪想法,無論對價值觀的建立或是人生的選擇都是很有幫助的。其實不一定要嘗試學習不同領域的語言,如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能做得很好、做的快樂,那也是很棒的事,也是一種自我實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