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跨領域探索,不只是物理治療 採訪物治系袁苙芸

大學生活短暫,探索專業領域外的精彩



曾就讀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系的袁苙芸在大二從生科系轉系到物理治療系時意識到物理治療系學生的大學生活和其他系所的不同,那就是他們只會在成大校內三年的時間,大四那年必須到台灣各地醫療院所實習。為了要把握這短暫的大學生活、探索一些不同領域的事,於是對偶然在臉書上看到的成大 iGEM(英語: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 團隊提出了加入申請,後來也憑藉著過往參加科展及生科系背景順利加入了成大iGEM的團隊。


第一個挑戰


成大 iGEM 內部分為三個組別:分別是生物組、工程組和推廣組,而苙芸加入的是負責在實驗室做合成生物實驗的生物組。苙芸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發想題目並且找到題目的指導老師,在組內討論出要做什麼題目之後,苙芸和組員就找遍了和題目相關的成大醫學院大樓的每個老師,一個一個到實驗室拜訪並說明提案後,希望老師可以指導團隊。然而事情並不如他們所想的那麼順利,眼看快到了下班時間,仍然沒有找到老師願意指導團隊。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直到推開最後一位老師的實驗室的門,看到的是正在收拾東西、準備要回家的老師。為了不耽誤老師的時間,團隊一路跟著老師從十二樓搭電梯到醫學院大門口,一邊和老師講解提案內容,確確實實的做了一次「電梯簡報」。皇天不負苦心人,最後老師答應擔任指導老師,這位老師就是在後來帶著 iGEM 成員一起到美國參賽的成大微免所黃一修老師。


長達十個月的馬拉松式準備


在化工系教授吳意珣、微免所教授黃一修以及分醫所教授 Masayuki Hashimoto(橋本昌征)的指導之下,來自成大六個學院十三個系所,共17人的 iGEM 團隊成員們開始了為期十個月的準備期。以二氧化碳再利用為主題,每組各司其職,生物組負責在實驗室剪輯大腸桿菌的基因,使大腸桿菌可以進行將二氧化碳代謝掉的反應;工程組負責製作出可以模擬工廠排放二氧化碳情形,並藉由手機 APP 監控系统中各項數據變化,進一步使反應器內大腸桿菌固碳效率能達到最佳狀態的裝置及系統;推廣組則是盡可能地把 iGEM 團隊所做的事情、機制轉譯成大眾都可以聽得懂的語言,並在最後的環節上台發表。聽起來整件事看似容易,只要各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切就會完美的運行,得出最好的結果。但事實是,在一開始的每週三組聯合大會議上,各組間因為太專注在自己組內的事務,常常搞不清楚其他組別在做什麼,在銜接上就產生了許多困難。後來,他們想出來一個機制來改善這件事情,那就是去旁聽別組的討論,更清楚知道別組在做什麼、怎麼思考,這也成為後來成功的關鍵。


時間及壓力的挑戰

團隊終於有了更順暢的溝通機制後也為他們省下了不少的時間,但是對於苙芸個人來說,仍然有許多事情塞滿她的生活。實驗室每小時要收資料、物理治療系上繁重的課業、課後的實作練習,讓她每天回到家都已經是深夜,梳洗完就只能倒頭就睡,隔天早上八點繼續到醫學院上課。在這樣緊湊的情況下,幸好有一群好室友、好同學、好組員、好老師、好爸媽的陪伴,讓她可以在這段時間持續獲得能量以繼續往前:像是同學、室友會叫她起床、陪她吃飯聊天;組員也願意體諒她上課的時間,安排輪班機制;系上的導師:徐碧真老師、洪菁霞老師則給她關心與鼓勵;黃一修老師更是帶給她「遇到瓶頸的時候,休息一下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的觀念;在對於研究有疑問時,只要提出來,就算不是帶隊比賽的老師,也都不吝於給予幫助解惑。讓苙芸至今回想起來,仍然十分感謝他們當初的支持。

給想跨領域的同學建議


參加 iGEM 也成為了苙芸現在就讀台大醫工所的契機之一,黃一修老師更是在申請時替苙芸寫了推薦信。這段和不同領域的同伴一起做實驗、出國比賽的經歷,也讓她拓展了自己的視野,更有意願去嘗試非自身領域的事物,像是旁聽商管的程式設計、MATLAB 程式語言等等。最後她想給想跨領域的同學建議的是:「自己要有個動機,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現在很多資源都可以從網路上搜尋到,不管是自己校內、校外的,很多也都是免費的,不過最重要的是:還是要顧好自己的健康。」



1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