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關於她、不分系與專題研究

撰文: 都計系 李浩廷


疫情期間,我們嘗試用Google Meet 採訪,各自身處的距離遙遠,反而讓線上訪談的方式格外輕鬆,雖未曾謀面,卻能像朋友一樣地談吐。


郁婷剛進入成功大學時就讀企管系。出自於對創作與美學的嚮往,她毅然決然轉系至不分系就讀,她認為不分系有修課高度自由,又能彈性安排學習時間,很適合她嚮往的跨領域學習。她一直都謹記在心,不分系的學習自由不是如空氣一般理所當然,而是要有理想目標,也要能同時著手實踐。第一個面臨的課題是輔系的選擇,工設系與心理系是她的兩個志願,出自喜歡創作跟欣賞美觀的事物,她選擇了前者。


就當以為都準備好的時候,才發現歷練才正要開始。


不分系的每位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完成3個專題課程,總計18學分,每學期要完成一份成果報告。我詢問郁婷關於專題的事,她娓娓道來,其實從決定題目開始就遇上困難了。


「我是想作關於影像媒體創作的,但覺得自己的能力還不夠。」加上工設系設計課所需投入大量時間與心力,信心開始動搖,於是轉往第二個有興趣的質性訪談去做研究。


而這個質性研究,是她在嘗試到不同系所修課思索後,才發現自己是有興趣的。


出自於對人互動的好奇,她原先想在工設系修關於「使用者介面(UI)、使用者體驗(UX)」相關課程,但到了工設系才發現,多半設計課程仍是以產品設計為主,不符合她的期待。因此,她轉而想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去了解使用者想法。但在心理系修課過程中,遇到了核心課程「心理學統計」,修完這門課後,她發現自己不太喜歡這樣量化的方法,把所有人當數據資料看待,最後得出一個「大眾的常態」;她比較希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談話,進而了解真實想法。因此她給專題題目一個大致的方向,將會是質性研究。這一切過程就是有失有得,當發現這不是你想要的,於此同時,卻也更加確信自己的方向與目標。


郁婷一邊在跨領域學習中思索自我,一邊找尋題目,同時也在懷疑這套教育體制之中的問題盲點。她不諱言地說:「成大不分系存在許多問題。」接著說道:「大家看似很自由,可以朝著自己想要的目標前進,但其實很多學生是迷茫的。」她點出三大問題,一是進入不分系之前,多數人可能還沒真正想好,學校雖說是提供自我探索的時間與機會,加上系方面沒有額外主動提供協助,希望學生直接與老師洽談,但在當下的確是會感到迷惘。二來是導生制度,因為導師會換人,以及實際相處時間仍是以導談聚餐為主,加上又很可能因為不是研究領域的老師,造成師生間往來不頻繁,種種原因下,導致輔導的成效有限。最後是系上鬆散的凝聚力,由於先天條件上不分系的同學會在各自領域修課,本來相處時間就不多,同學之間並不熟識,造成系學會原先希望透過舉辦活動來增強凝聚力的初衷,就在參與率不高的困境之下陷入惡性循環。身為系學會幹部的郁婷有感而發,也吐露了她心中對不分系的美好嚮往。


在這些反思之中,她發現不分系的制度就是她所好奇的事物,剛好她有同學也在清華大學實驗教育方案學士班,因此讓他想到可以做制度比較研究,再透過質性訪談來得知學生的想法。她訪問了教育所饒夢霞老師,十分有心得,也在談話過程中慢慢摸出了研究的架構與雛形,同時結合自身經驗,立下了做這專題研究的目標:


「我的研究就是希望不分系越來越好。」


很簡要明確的目標,口氣中帶著堅定地說著,她知道若能幫助學弟妹減少疑慮與迷惘,或是建議這套制度改善的方向,這份研究就有它的價值。她自嘲地說自己是太厭世才會吐露那麼多事,然而現實中會把抱怨轉換成實際解決方案的,又有多少如此?研究尚未完成,但郁婷在過程中的自我探尋與反思,以讓她成長不少,有過後悔,也有不如人意,即便是在嘗試的道路上迷路,不妨礙持續朝著進步前進。


49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