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開始
沒有什麼轟轟烈烈、戲劇化的開頭,慶瑞說起自己跨領域的起始,只有平淡的一句:「大學的時候偶然選到一堂陪伴機器人的課。」陪伴機器人與服務系統設計是由慶瑞的專題指導老師資訊系盧文祥教授和工科系、工設系三系合開的科技部化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課程。在他的小組中,資訊系負責機器人互動的核心軟體、韌體開發;機械系的同學負責關於硬體、機械結構的部分;工設系則進行機器人外觀以及對話流程的設計。雖然初代的機器人沒有太多的功能,但流暢的多媒體影音功能與對話互動,還是讓慶瑞這組順利贏得課程分組競賽的冠軍。
機器人改良成為畢業專題
在課堂結束之後慶瑞持續改良自己的陪伴機器人,希望能讓進化過後的機器人真的為世界帶來改變,同時也以此當作他的畢業專題。在不斷的努力下,機器人新增了台語對話、國語台語翻譯、計程車叫車甚至是問診服務等功能。讓機器人從當初以娛樂陪伴為主要導向到後來可以提供各種生活協助,最後甚至可以判斷講話的人的情緒並給予對方適當的回應,使機器人不再只是機器。開發的過程中,為了讓自己開發的機器人更貼近年長者的真實生活,慶瑞除了拜訪成大老年所的醫師、附近社區活動中心志工與他們討論長者的生活習慣,更實地去學校附近的仁愛里去採訪年長者、了解他們的需求,透過搜集而來的建議將陪伴機器人修改得更完美。
智慧服務聊天機器人之語言處理技術
進入研究所後,慶瑞仍然保持他對跨領域學習的熱情,在盧文祥老師和工設系張婉玲老師合開的「智慧服務聊天機器人之語言處理技術」課程中,慶瑞與工設系同學聯合開發了一台「大樂透報明牌機器人」。這個靈感來自其中一個組員的爺爺,對簽大樂透情有獨鍾,但卻時常為要簽什麼數字而困擾。報明牌機器人會透過紀錄生活中的對話將其中的關鍵字轉換成特定的數字,利用這種特殊轉換方式在陪伴之餘也能為長者提供建議。在這次跨領域合作經驗中,慶瑞發覺溝通真的很重要,在跟不同領域的人交流的過程中,可以經由別人的認知從不同的切入點去了解一件事,慶瑞說:「像我們有工程背景的人在設計使用者服務的部分通常會比較生硬、對使用者不友善,然而工設系的同學就懂得設計比較人性化的介面。」
想對學弟妹說的話
在訪問的最後,慶瑞說到跨領域學習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溝通」。在參與跨領課程之前,他只會單方面的處理一些技術上的問題,總是在回答這個功能做不做的到、程式寫不寫得出來,甚至有時候會因為做不出來但卻不好意思拒絕而困擾。在參與跨領課程之後,強化了與他人的溝通能力,現在慶瑞會對別人的東西產生好奇,並從中掌握對方思考事物的邏輯、透過對方給的點子碰撞出新的火花,經過雙向溝通後討論出更明確的主題並實際解決問題。
不同背景與經驗的人,針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理解、不同的思考模式,資工人著重技術,人文等其他領域會有更多的想像力與社會關懷,透過溝通的協調過程,將彼此的想法互相傳遞,也更有機會提出創新的想法、開拓更廣闊的各種可能。跨領域、溝通能力是未來生存的必要能力。
Commen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