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回到大自然最初的起點 採訪不分系湯若綺

穿梭在成功大學員生消費合作社討論台南在地小農與經營轉型如何與時俱進;實際走入田野以設計思考出發製作友善農耕之竹製育苗盤;鏡頭再聚焦於宜蘭稻田中看似如人生一進一出水裡打造一條讓魚與蝦游出田中,不因缺水而死亡的「魚路」。湯若綺是今年大四不分系學生,一路上從成大頒發優秀高中學生就讀獎學金進入大一學士學位學程,到大二進入高中的理想科系建築學系,再轉回到不分系,一路上尋覓自己的目標最後回到初衷起點,原來離開,是為了更光彩的回來。



國中就讀美術班,高中穿著綠色制服的若綺對藝術與設計從小就十分熟悉,家人與她自己都曾深信未來選擇建築科系是安穩通往成功的道路,一如過去被完美編排的劇本,只要照著演出即會發光發熱,然而直到真正進入到建築科系才發現不是她想得模樣,若綺說:「其實高中生很少有機會真正知道一個大學科系在做甚麼。」經歷了短暫的離開校園到花蓮打工換宿,為了給自己與家人一個安心的交代而回到校園,卻排斥沒有興趣的必修課,此時成大不分系在2017 年,從只有大一不分系,改制為大一到大四不分系,需要修畢三個專題,共十八學分。彷彿一道光從厚重的雲層漏了下來,如她在臉書上所寫的:「逆風,就是要放風箏阿。」


學生,能改變的原來這麼多


因為過去換宿的經歷,發現到人類科技與農業專業上的進步只是一昧地破壞山林,偶然在成大中文系主任林朝成開設的「里山里海的方案規畫與實踐」工作室課程意外找到可以推廣友善環境達到生活、生產、生態平衡的機會,可以坐在教室以外的課桌椅上學習永續以利保存生物多樣性,也推出「成大限定&友善芒果:玉井芒果。產地直送」,更是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學生協力推動永續校園及環境教育計畫獲補助學生,這也是觸動專題一發想的起源。在專題一「嶼食俱進-成功大學餐飲及合作社之社會責任」中,希冀面臨沒落的員生社可以轉型經營,聯合過去上課中合作過的小農以台南在地農產品出發,以及讓員生社成為一個台南可以用來研究與調查農業計畫展現成果的天地,讓珍貴的資源被更多人看見,連結產地與消費者端,像是推廣官田的稜角等。執行過程中發現因為舊有制度傳統導致可變動彈性小和負責理事們皆為兼職教授,因此無法全力推廣,幸運地遇到了歷史學系顧盼老師,一同參與學校討論會議,讓新的展望有了契機。學生,能改變的原來這麼多。


修課課程範圍廣泛,也包含了許多人文科系,舉例修習歷史學系的課程,如台灣現代史、科學圖像史導論等,因為她明白「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知道要去哪裡。」接近自己的生長土地,首要第一步是了解歷史文化與脈絡,平日也有看展的習慣來刺激思考模式,閱讀更是日常的一部分。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讀到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然而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她深受感動的原因為男孩在追求夢想時,一路上不自覺地更接近自己內心,並在心中發現神的那個過程。原來,即便手中還沒拿到足以應付問題的道具,自己也還沒完全準備好,但在一步一伐往前的道路上,已逐漸找尋到夢想的雛型。



跨領域其實並不複雜,這是以前人們就一直在做的事情


專題指導教授黃仲菁老師一路上陪伴與鼓勵,讓曾認為自己夢想是脆弱,必須雙手小心保護的想法漸漸閃著光芒變成了珍貴寶物。黃仲菁老師指引思考方向而非指向成功入口,並給予許多其他老師可能會想知道的細節。手中的風箏越放越高……


「跨領域其實並不複雜,這是以前人們就一直在做的事情,只是近幾年才被細分提出來。」若綺表示無論是農業科技、生態抑或是設計思考,每一天都循環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曾停歇,彼此交織成一個圓滿的交響樂曲。


18 次查看0 則留言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關於她、不分系與專題研究

撰文: 都計系 李浩廷 疫情期間,我們嘗試用Google Meet 採訪,各自身處的距離遙遠,反而讓線上訪談的方式格外輕鬆,雖未曾謀面,卻能像朋友一樣地談吐。 郁婷剛進入成功大學時就讀企管系。出自於對創作與美學的嚮往,她毅然決然轉系至不分系就讀,她認為不分系有修課高度自由,又能彈性安排學習時間,很適合她嚮往的跨領域學習。她一直都謹記在心,不分系的學習自由不是如空氣一般理所當然,而是要有理想目標,也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