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I G E M的傳承者 採訪物理系 黃胤鈞

因緣際會下好友的推薦

2016 iGEM 亞洲太平洋地區交流會,首次在台南成功大學由 iGEM NCKU Tainan 承辦。這是一個由美國MIT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以往皆由北台灣學校組隊參賽,而 2016 年成功大學成立了台灣南部首屆團隊,希望藉由iGEM 競賽創造並刺激成功大學跨領域合作的風氣。最後 2016 成大 iGEM 團隊也不負眾望的在成立第一年就獲得金牌,胤鈞的好朋友陳書宇就是 2016 成大 iGEM 的團員,在聽完書宇分享 iGEM 比賽過程中的種種經歷、為了榮譽一起努力的感動、從中學習到的事物之後,胤鈞覺得或許自己可以嘗試參加這個成大最大的跨領域合作團隊。


跨領域最初的感動

2017 第二屆成大iGEM團隊,以魚缸清潔為發想,開發一款水質監測調控系統——「No problem System」並奪得 2017 iGEM 競賽金牌以及最佳環境獎。這個系統除了可以即時監測水質外,還可以解決水中含氮廢物的問題,透過偵測水中硝酸根濃度,當硝酸根濃度超過一定量值時就會啟動調節系統,利用合成生物學的方式將廢水轉換成有用的氨基酸。在這個跨足十幾個系的大團隊中,醫學系、生科系、生技系、化工系的同學負責生物方面的研究,找出該利用何種生物合成技術使含氮廢水轉換成有用的氨基酸;機械系的同學設計、製作培養菌株的實驗環境裝置;電機系、醫工系的同學則是將原本是生物訊號的實驗結果轉成電訊號,最後再由統計系、物理系的同學利用數學模型將電訊號轉換成可視化的圖樣,以暸解當時水質的情況。身為物理系的胤鈞就是負責最後這個步驟,因為是負責最後處理數據的步驟,胤鈞一開始在團隊中找不太到自己的定位,不知道自己可以為團隊做出什麼貢獻。模型本身需要配合主題分析數據,在主題出來之前沒有事情可做,主題出來之後也需要等所有結果都出來才能開始設計模型並套用。在比賽過程中常有大家都做得到的瑣事,但卻只有隊長和副隊長願意負責,胤鈞發覺自己除了可以為之後要做的數學模型工作做準備,也可以在這方面提供協助。這種願意付出的態度也為之後胤鈞決定留下來帶領下一屆的學弟妹埋下伏筆。

通往成功的關鍵


由於 2016 成大 iGEM 團隊是首屆創立,當時的團隊組成主要以高年級生為主,而理工和醫學系的同學,因為臨近畢業,都需要為了自己下一個階段努力,所以在活動結束之後幾乎沒有學長姐有時間來經驗傳承給學弟妹。這個原因讓 2017 成大 iGEM 團隊的一開始走得非常艱辛甚至不知道該從何做起。「2016 iGEM 帶給我很多成長,所以我希望自己可以把學習到的經驗、感動帶給下一屆。iGEM 並不是我們已經有這個能力完成、只要湊起來交出去就好的競賽。而是我們具備學習這個領域的能力,但需要一群人互相合作、溝通,一起朝著同樣方向努力才能完成。」胤鈞這段話造就了現在擁有完善系統的成大 iGEM 團隊。他與朋友巫明擇為團隊爭取到正式的總部,開創了 iGEM 寒訓的傳統。在寒訓中引導學弟妹以長遠的眼光做整個計畫的大目標,當學弟妹的方向偏掉時一步步導正,讓他們什麼才是這個比賽希望呈現出的成果。除了在競賽方面給予學弟妹協助,在團隊合作上,胤鈞和明擇更是以身作則營造整個團隊都在為了競賽努力的氣氛。這種氛圍讓每個人都願意為了團隊多學一點自己不會的東西, iGEM的核心精神「我可以學」就這樣傳承給學弟妹。



想對學弟妹說的話

大學就是一個最適合的跨領域學習的地方,學校提供非常豐富的資源給學生,只是這些資源需要靠自己去發掘。不要把自己侷限在舒適圈裡,找到一個目標並且勇敢的去學習達成這個目標需要的知識與能力,雖然過程可能會很辛苦,但只要熱情不減,就能在跨領域中接觸不同的人,學習從不同的層面去考量問題,學習不怕面對未知、不放棄的態度,未來一定可以成功。

「Never gonna knew if you never even try.」這就是跨領域學習最重要的事。


24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