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iGEM2019、iGEM2020連續兩年榮獲全球最佳硬體獎及其他多項大獎,其中的功臣之一是目前就讀成大生命科學系的藍以峻,熱愛科學的他,興趣之一是吸收科學新知及研究新論文,講到科學相關的話題時,眼神就閃著耀眼的光。同時也很照顧沒有科學背景的其他同學,盡可能地用簡單的方式和我們說明,甚至笑稱自己是「科學宅」,希望我們不會被嚇跑。
第一次的跨域歷險
若要說起和iGEM(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 國際遺傳工程機器設計競賽)的淵源,可以回朔到以峻高中時期。那時起以峻就持續關注這個國際賽事的資訊。到成大就讀以後,認為合成生物學是一個未來的趨勢,學校也投入相當多的資源,近年也都取得滿不錯的成績,同時參加比賽也是一個磨練自己團隊合作能力的好機會,於是決定加入iGEM團隊,開始這趟以合成生物學為基礎的跨領域歷險。
加入團隊以後,由於曾經到中研院實習,相較於其他大一的組員有較多基礎實驗經驗,加上閱讀英文資料速度比較快,對於生物學的理解也較多,就獲選為生物實驗組組長。獲選為組長後,以峻沒有因此而感到自滿、停下腳步,這反倒成為他鞭策自己的動力。為了不辜負組員的信任,花更多的心思去設計實驗、閱讀更多的資料及發想研究議題,團隊遇到問題時更是義不容辭地幫忙想辦法解決,過程中也受到了指導老師和研究生的許多幫助,及上一屆的iGEM學長姐經驗傳承。
除此之外,在團隊溝通上也花了不少的心力。除了在組內做工作分配、確定每個人做事的狀況,然後根據每個人的能力去調整時程之外,在組跟組之間的溝通對於以峻來說更是另外一個大課題,要如何把自己組內做的東西,以其他專業的團隊成員可以理解的方式傳達,同時在每週的會議中聽懂其他組的進度和內容,這些都讓以峻花了一番心力。慶幸的是,其他組別也以盡可能的讓團隊成員都能聽懂的方式表達,最後才能讓全部的團隊成員不分組別都能向外人解釋團隊的計畫與目標,甚至在最後到美國參賽時的海報闡釋環節也都能和順利各國的參賽者交流。最終iGEM2019以抱回多項大獎及和他國參賽者們建立的良好情誼下,滿載而歸的結束了。
身份的轉換
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峻也以團隊顧問的身分加入了成大iGEM2020的團隊,不過這次顧問的任務和以往不太一樣,需要去引導小組工作的進行,要自行拿捏介入程度,因為自己做跟引導他人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教授也透過這個方式讓學生練習如何「帶學生」,希望學生們從中學習怎麼樣的調整、引導、干預程度或方式是最妥當的。
在這兩年參與iGEM的經驗中,獲得的成就感及經驗,讓他回到生命科學系本身的課程後有了新的體悟——相較於以往,對於課程內容會感覺它只是書上所寫的知識,不清楚怎麼應用;現在對於學習到的東西會更有感覺,因為曾經自己動手實驗過。像是當講到某個曾在比賽過程中聽到的機制,被用來解決世界上的什麼問題,就會開始發想,這個東西可能可以被應用在哪些其他地方來解決其他問題。
同時以峻也漸漸地從生命科學這門廣大的學術海中,確立自己未來學術發展研究目標將會專注在合成生物學的應用上,期許自己將來能把生物性產品標準化,像消費性電子產品一樣,每個人在家裡都會自己做組合應用,儘管還沒想到要如何達成,但也確立了未來努力的方向。
最後以峻給未來想要參與科學領域、跨領域學習的人們兩點建議:「第一個是把英文學好,因為很多資料都要透過國外的論文來了解,許多文獻也都透過英文紀錄,在科學的世界裡,英文是共通的語言。第二個則是強大的內心,要能熬過在嘗試新東西時,實驗失敗時的挫折感。」
Commentaires